探索AI教育新路径 共绘数字育人新蓝图——记苏州工业园区“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推进工作会议
为贯彻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夯实“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校)项目建设,推动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发展。6月6日上午,“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推进工作会议在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7楼会议室成功召开。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副局长徐晓燕、副处长顾沈静,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叶鹏松、副主任许凤及信息中心相关人员,“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分管校长、信息中心主任、教导主任以及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相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一、政策引领:锚定AI教育发展坐标
会议由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中心副主任吴晨一主持,介绍了本次会议举办意义以及相关议程。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中心主任肖年志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的试点背景进行了介绍,并系统解读了人工智能教育政策体系,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到教育部九部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行动方案》,重点阐释了教育部2025年最新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两大文件,提出区域推进的“三维策略”:以国家政策为顶层设计方向,以双重指南规范教学实施,以“素养框架-课程开发-师资培育-动态评价”四位一体机制打造实践样板,为试点工作奠定政策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路径规划:构建规模化应用实施框架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中心刘海武详细介绍试点项目的七大核心任务,包括教学资源平台构建、人工智能空间建设等,并从区域“四阶段”(启动筹备、资源建设、实施推进、总结推广)和学校“三阶段”(校本规划、应用推进、成果凝练)拆解实施路径。现场同步演示园区人工智能课程平台功能,以技术赋能教学场景落地。
三、经验共享:标杆校的AI教育实践范式
作为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章陈斌分享校本化经验:该校构建“小学-初中”阶梯式课程体系,通过“试教-反思-迭代”优化教学流程,并以“校园智能讲解员”“非遗代言AI项目”等特色活动实现AI赋能教育教学。新城花园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第三实验小学等六所试点学校相关负责人也围绕“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推进计划展开了交流,呈现多元化实践路径。
四、顶层部署:凝聚协同推进新共识
叶鹏松做总结发言。他首先对试点校的入选表示祝贺。他强调,试点校需以“种子校”身份先行先试,力争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形成标杆,同时提出六点建议:一是规范生成式AI使用,落实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南;二是强化教师AI素养要求,明确课程实施能力体系;三是细化教师发展和教研支撑,强化落地保障;四是细化评价体系,依据AI优秀破解评价瓶颈;五是深化产教融合与社会资源协同,增强实践深度;六是建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全链条实施路径,落地AI育人体系。他同时希望,所有试点校和基地校能够用好人工智能课程平台,抓住“十五五”发展的关键期,申报一批有影响力的课题和前瞻项目。
徐晓燕做推进工作指导。她明确了人工智能教育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对能够入选区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试点学校表示了祝贺。为全面推进试点区/试点校工作,她要求区级层面做好“七个强化”,即强化对实施政策的解读,强化对学校工作指导,强化对活动组织的优化,强化对专业技能的引领,强化对实施过程的督导,强化对先进应用的表彰,强化对区级推进的服务保障;学校层面落实“七个做好”,即做好组织领导,做好政策学习,做好氛围营造,做好教师培训,做好课程架构,做好教学变革,做好成果汇聚,做好服务保障。她同时希望分管校长们以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更加专业地带领团队和学校来完成试点工作。
五、展望未来:从试点先行到全面开花
本次推进会议明确了人工智能教育“素养导向、跨学科融合、实践赋能”的核心理念。根据工作部署和安排,试点校将依托“易加AI课程”平台,落地通识课程实施,并利用暑期窗口期加速资源建设与师资储备。随着第三批试点区域与试点校试点工作的推进,园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也有望从“试点先行”迈向“全面开花”,为培养数字时代创新人才筑牢根基。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2025年6月19日
一审一校:刘海武
二审二校:张 嘉
三审三校:胡修喜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